徐兆榮
  曾有評論愛好者請教一位著名評論員“寫什麼”的問題,該評論員回覆:第一,你問我“寫什麼”,我不知道;第二,知道我也不告訴你;第三,知道了我就寫了。
  這個回答告訴我們:寫作一篇評論知道了“寫什麼”很重要;寫評論的人一旦知道了“寫什麼”,又有一定的積累,剩下的事情就比較好辦了。
  這裡的“寫什麼”說的就是評論的選題。
  那麼,評論的選題又是什麼呢?
  按照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馬少華在其專著《新聞評論教程》中的說法:“選題就是人們在選擇要評論的事的時候的價值判斷……選題的價值判斷尺度,要比新聞報道的價值判斷尺度還要嚴格。”①
  說白了,其實就是一篇評論決定寫什麼內容的問題,就是選擇所要評說的事物和需要論述的一個話題,是確定評說的對象及論述的範圍。也就是說,一篇新聞評論要就什麼事情、什麼問題、什麼現象發言的問題。
  說清楚這個問題,還是比較容易的,但真正捕捉得到並純熟地運用起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許多寫評論的人都曾有這樣的困惑和艱辛的經過。
  早年的評論大家鄒韜奮,在接辦《生活》周刊開闢“小言論”時候說過:“每期的‘小言論’雖僅僅數百字,卻是我每周最費心血的一篇,每次必盡我心力,就一般讀者所認為最該說幾句話的事情,發表我的意見。”②這“最該說幾句話的事情”,就是選題,就是讓韜奮“最費心血”的地方。
  國外的學者也有類似的感受。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專欄作家麥克·羅依科,談及撰寫評論的挑戰時說:“這項工作的80%在於確定要評論什麼。”③這裡的“評論什麼”也是說的選題。
 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李仁臣,在介紹《今日談》評論專欄的選題時說得更重:“選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文章的成敗”。
  由此可見,一篇新聞評論的選題是多麼的重要和難得。選題也就成為一篇評論決定性的部分和環節,甚至也可以說“選題決定一切”,或者說“選題第一”。
  選題的重要,還可以通過以下幾個看似偶然的例子管窺一斑。
  例如2003年第十四屆中國新聞獎評出的兩個評論一等獎,分別是人民日報選送的《築起我們新的長城——論抗擊“非典”的偉大精神》和甘肅日報選送的《微笑,並保持微笑》。前者是宏大敘事、鴻篇巨制般的政論,後者是玲瓏剔透、散文小品似的時評,而它們的話題卻是共同的:抗擊“非典”。
  再例如2007年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同樣評出了兩個評論一等獎,分別是人民日報的《走好全國一盤棋——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》,和解放日報的《上海要有更寬廣的胸襟》,其選題也是“不謀而合”:都是談區域經濟發展中局部與全局的關係問題。更巧的是,人民日報評論的主要執筆者竟就是人民日報駐上海分社的記者。
  由此可見有些話題在一年中的熱度,以及人們對同類話題的關註度和認識度的相似與相近。正是從這個角度,人們常說:好新聞的評選歷來都是“題材決定論”!這是有道理的。從中也可以看出在新聞評論的選題問題上,選擇那些高關註度的話題的重要性及其決定性的價值所在。
  每年的三月,中國最大的事情、最熱的話題,除有突發事件,毫無疑問的都是全國兩會的內容:兩會的進程、兩會的議題大多事關國計民生,關註度高,議論度高,也是理所當然的。近年來,一些代表委員的雷人雷語往往成為熱點,引發熱議。2014年的兩會上,中移動廣東公司總經理以“吃不完的雞腿不能退”為喻,來為手機套餐內流量“月底清零”規定辯白,就成為雷語熱議。“吃不完雞腿不能退”一時成為媒體評論熱題。
  中移動這位廣東老總的會上說辭不免有強詞奪理、偷換概念之嫌,這一雷人雷語理所當然地遭到輿論的口誅筆伐,大多選題比較一致,一語中的指出其比喻的不妥,偷換概念,漏洞百出,本是不言而喻的事情。第二天,北京青年報搶占“第二落點”,也就此發聲,就“雞腿不能退”的話題深入一步,並支招《中移動該如何與消費者“講道理”》,對“不會講理”的中移動作出勸誡性的諄諄教導,為中移動的“國際慣例”找到了一個還算比較貼切、不那麼蹩腳的“自助餐”比喻。同時,在為中移動等電信運營商解脫、找說辭的教誨中,進而要求他們學會如何講道理、如何做人做事、以及如何“為消費者提供盡可能低廉和便捷的服務”,如何“贏得消費者的信任”。這就不同於一般的就事論事的評說,而是把一個話題以理服人地進一步說深入、講透徹了。讓人口服心服,至少也是無話可說。④
  新聞評論的選題如此重要,怎樣可以找到、找準選題呢?
  筆者的體會是:大體可以從當前形勢、社會熱點、新聞事件這樣三個方面來選擇尋找。具體的找選題的方法可以有這樣幾個:
  ——於無聲處覓選題:就是一件事情發生了,一個現象出現了,別人還沒有敏感發現其中的問題,別人還沒有看出事件的實質,你發現了,你想透了,立即選題、成文,搶先說出來,這也符合“第一時間”發評論的要求。在大家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,率先發出第一聲,開打第一槍,在第一時間、在別人未言之時發聲,是最難能可貴、最有價值的。
  ——吹毛求疵找選題:就是要會找漏洞、挑毛病,抓住一些人、事、物表現出的片面性、不周延處,進行分析評說,指出其片面性、漏洞處、毛病和要害。
  ——反彈琵琶出選題:這其實就是“逆向思維”的一個形象說法。就是凡事都可以反過來想一想,走與別人、與眾人不同的路徑,是另闢蹊徑的一種思維方式。就是強調個性特點,追求與眾不同,也是一種求異的思維形式。老調子唱完了,創一種新調;老路子走盡了,闖一條新路。這是新聞評論創新出新的方式方法。像上面舉例的北京青年報的社評《中移動該如何與消費者“講道理”》,就是在別人熱議之後,另闢蹊徑,說出新意的。
  ——發散思維抓選題:發散思維抓選題常常會出現在一次海侃神聊,或是談話甚至爭論的頭腦風暴中,或是一件什麼事情的激發,往往會冷不丁地跳出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選題,或者常常會完善、成型一個原先並不確定的選題。往往在這種時候,要“眼疾手快”地抓住選題,不能讓如電光火石一般的選題靈感稍縱即逝。
  上面說的這些“法”都是個人體會的東西,也不能涵蓋了各種尋找選題的路徑,而且,所有這些“法”都需要一點:就是評論作者要具備並不斷提升發現的能力。發現力是新聞敏感的一個決定性要素,同樣也是高端新聞報道傳播——新聞評論敏感的決定性要素,甚至可以說是更重要的要素——新聞評論要求能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,發掘有價值、有意義的觀點性、思想性信息,在社會上紛紛擾擾的熱點、焦點、難點之中先聲奪人,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,見人所未見,發人所未發,言人所未言,言人所不能言,沒有發現的能力、發現的敏感,是不可想象的,也是不可能做到的。因此可以說,發現力是思想力的體現,是思辨力的基礎,是創新力的前提。也就是說,新聞評論選題的獲得和確立也是個人學識、經驗、能力的培養與積累的結果,當你在學習、工作和生活中積極投入、觀察、積累到一定的火候和一定的程度的時候,偶有觸發,或遇到一個相關事件的時候,就可能激發你的敏感,觸動你的靈感,催生評論的選題。這看似一個偶然的觸發,實則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的一次爆發。⑤
  (作者系新華社高級編輯、特約研究員、國內部發稿中心副主任)
  註釋:
  ①馬少華:《新聞評論教程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,第115頁。
  ②鄒韜奮:《經歷》,生活·讀書·新知三聯書店1978年版,第71頁。
  ③〔美〕康拉德·芬克著:《新聞評論寫作教程》,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,第23頁。
  ④張天蔚:《中移動該如何與消費者“講道理”》,2014年3月10日,北京青年報。
  ⑤徐兆榮:《實用新聞評論寫作教程》,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,第45至56頁。
 
(編輯:SN009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ubalvvirkr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